第46章(1 / 1)

他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长,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

12 《语类》卷六九、九八.

-- 290

482中国哲学初步

一气之消长.“

1这表明事物虽然存在着矛盾对立之“两”

,但这“两”又是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同一体中,即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这就纠正了邵雍只讲阴阳的对立而不讲统一的片面观点,从而为“一分为二”这个哲学命题增添了新的内容. 具体表现为:第一,朱熹显然认识到矛盾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如他列举了阴阳、仁义、善恶、动静、东西、上下、寒暑、昼夜、生死等一系列矛盾概念,并且指出,这些矛盾“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1就是说,矛盾并非是“神”有意创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朱熹能够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即从阴阳两气的矛盾斗争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他说:“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

2又说:“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二气相感,化生万物.”

3他还认为斗争贯穿在矛盾的全过程中,又是解决矛盾的手段. 他说:“阴阳之道,无日不相胜,只管逐些子挨出,这个退一分,那个便进一分.”

4这即强调矛盾双方总是在斗争的状态中,结果必是一方战胜另一方. 朱熹这一思想比之张载“仇必合而解”的矛盾调和论,显然更积极而可取.第三,朱熹还猜测到了有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界限时会向

1《语类》卷七四.124 《语类》卷六二、五、一二五.3《正蒙. 参两篇注》《张子全书》卷二.

-- 291

中国哲学初步582

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他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5他还认为,人们在促使矛盾的转化时可以有所作为. 如公元1182年浙东发生旱灾时,朱熹在给宋孝宗的上疏中就提出只要“君臣相戒,痛自省改……,转祸为福”

6. 即认为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能够促使矛盾转化. 这也是朱熹超过邵雍的地方.(二)提出了“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观点在朱熹以前,不少哲人智土都被动静是否有端始这一问题所困扰. 周敦颐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7这是说,物动即是动、静即是静,万物之所以运动,是神、太极在那里推动. 朱熹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动静”观.他指出: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 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

2

就是说,动静没有开端,阴阳没有开始. 从太极看,虽说太极动而生阳,但未动以前必须是静、未静之前必须是动. 再推上去,哪里见得到端始?这就可以看出,朱熹确认,动与静之间的转化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终止的,他不承认先动还是先静,而是把动与静看作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他说:“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错综无穷是也.”

3他

5《语类》卷九八.6《乞修德政以弭天变状》《文集》卷一七.7《通书. 动静》23《语类》卷九四.

-- 292

682中国哲学初步

还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说明与论证:第一,他认为动与静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动静两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 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不名为动矣.”

1由于动静“相为对待”

,才使动与静构成为一个持续的无始无终序列.第二,他认为,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也是没有端始的.“动静”之所以无端始,是因为它们各自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朱熹说:

“动极生静,亦非是别有一个静来继此动,但动极则自然静,静极则自然动.”

1

“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

2

朱熹依据“物极必反”

的原理,认为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而动可以转化为静,静可以转化为动,于是,便构成了动静的无端始的序列.第三,动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动静之所以无端始,是因“其循环错综”

,所以动与静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即从时间上来看是无始的,从空间上来看是无端的.朱熹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

见人说四方无边…….“

2他少年时便考虑天地四边之外是什

1《答胡广仲》《文集》卷四二.13《语类》卷九四.2《答杨子直》,《文集》卷四五.

-- 293

中国哲学初步782

么东西,实质涉及到世界在空间上的无限性问题. 这一点也是有价值的.(三)猜测到了事物运动存在“渐化”和“顿变”两种形式朱熹触及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逐渐的不知不觉的“化”。正如“木渐长,则山渐高,所以为渐.”

4

这相当于量变;一种是显著迅速的“变”。

如“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

5这相当于质变. 朱熹认为,“顿变”

是由于“渐化”积累到一定的限度而引起的,这就是“变者化之渐”

1. 在“顿变”之后又必然转入逐渐的变化,所以说“化者变之成”

2. 即“顿变”忽然引起“渐化”

,而“渐化”的连续性中断则是“顿变”。“渐化”是“顿变”的基础,而“顿变”又是“渐化”的必然结果. 朱熹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的说法虽然是简单的、粗糙的,但从质量互变的辩证角度来看,仍是很有见地的.

二、朱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朱熹之所以能够提出上述三方面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 朱熹生活在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宋王朝已偏安江南,形成了与金对峙的局面.南

4《语类》卷七三.5《语类》卷七四.12 《语类》卷七四.

-- 294

82中国哲学初步

宋人民所受的灾难,不仅来自金贵族的侵扰,还来自宋王朝的严酷盘剥. 当时的情况是:“民情嗷嗷,日甚一日.”

3灾难深重的农民,“卖田拆屋,砍伐桑拓,鬻妻子,贷耕牛,无所不至.”

4人民忍无可忍,只有起来斗争. 公元1130年,也就是朱熹出生这一年,爆发了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要求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 朱熹的“无日不相胜”

1的矛盾思想,可以说正是当时激烈阶级斗争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朱熹对事物的辩证关系所以能作出一些猜测和认识,还由于他接受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影响. 例如,他谈到天体的演化时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生,便结个地在中央. 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2这是说,天地混沌未分的时候,只是阴阳二气,它们不断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的时候,便逼迫出许多渣滓,因里头无处出,便凝成个地在中央. 所以气的清者上升为天、日月、星辰,在地周围运转.气的浊者为地. 朱熹这里的宇宙生成论思想,显然就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浑天说的理论,并对我国传统的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运动变化、重浊者为地、轻清者为天的观念作了发挥.朱熹还十分熟知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他对自然

34 《奏救荒事宜状》,《文集》卷一六.1《语类》卷一二五.2《语类》卷一.

-- 295

中国哲学初步982

界的海陆变迁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分别作了解释,其思想资料显然来源于沈括. 朱熹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则变为刚.”

1朱熹谈的“海宇变动”

,即采纳了沈括的观点. 同样承认地壳的强烈运动,逐渐使海底的泥沙成为岩石,后来由于海陆的变迁,使海底的岩石隆起而成为高山,故昔日的牡蛎等生物的硬壳,在高山上仍可看到它的遗迹.这说明,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是朱熹得以形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原因.朱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渊源于先哲已有的成就. 如《周易》中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成为朱熹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朱熹对《周易》是深刻研究的,他作了《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

最新小说: 重生归来的我,创造游戏世界 领主:兵种上古神魔,就问怎么输 wargame之新的传奇 乾坤世界有乾坤 种田领主,我的技能无限进化 全民种族模拟:开局成为蚁后 我的传奇币可提现 燃烧军团浮生记 我!被PDD卖掉的世界冠军上单 无限敏捷之赠品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