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1)

这里张载之所以引入了“本体”

,“客形”的概念,即在说明物质本体和作为它的派生物的现象的关系.他认为,作为物质本体的太虚之气有两种存在的形态:即气“聚”则为物,气“散”则为太虚. 但不管是太虚之气的“聚”或“散”

,都不过是太虚之气这一物质本体的暂时表现形态,而太虚之气这一物质本体本身是不会因其外部形态的变化而有所损益的,这就是说,气作为本体是永恒的,不灭的. 张载由此确立了“气本论”

,从而,把中国古代的“元气本源论”推上一个新阶段——元气本体论阶段.3

对于张载这种独树一帜的“气本论”

,二程是持批评态度的. 因为在二程看来,“气只是形而下之器,其上更有理.”

3

意思是说,气只是具体事物,是被派生出来的东西,其上更有一个根本的理,即超出物质之上的本体. 而张载排除了在气之上还有一个造物主——“理”而引起了二程的发难.

12《正蒙. 太和》3《遗书》

-- 272

62中国哲学初步

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精气论,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这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有其局限的一面,如他把“气”范畴加以“实物化”

,比作“玉石之类”

,“云烟之属”等即是. 张载的“气本论”则没有重蹈王充的覆辙. 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皆可名之象尔.”

1这就是说,所谓气,并非一定等到郁结蒸发出来,或者凝聚起来,我们眼睛能够看到它,才算是气. 凡是强健、柔顺、活动、静止等现象都是气. 张载这里显然没有把“气”混同于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在他看来,整个宇宙中,不论是有形的万物,或是无形的太虚,都是气的存在的不同形态,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作为万物本体的气的基本特征即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张载正是用“气”这种物质本体,来说明整个世界的统一性的. 他说:“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2张载把宇宙间的一切神妙变化都归本于气,这无疑是明确的气一元论思想.⒇

可见,在张载哲⒇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概念,不是什么“神”

、“性”

、“心”

,而是具有物质属性的“气”。这种“气”其“大无外”

,3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即“久无穷”

4.“气”在太空中,上升下降,迅速运动,高飞远扬,没有停止. 气的这种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在张载

12 《正蒙. 神化》⒇34 《正蒙. 太易》⒇567 《正蒙. 参两》

-- 273

中国哲学初步762

看来“莫或使之”

5,没有什么外力使然,“欲一之而不能”

6,不可能阻止它的运动. 气永恒不息地运动的原因在气之内,张载又将气的这种内在动因称之为“机”。他说:“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7那么这种“机”是从何产生的呢?张载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1这是说,“太和”作为阴阳两气的统一体,它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因之,产生相互作用,正面的阳气浮、升、动,反面的阴气沉、降、静,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为气的本性.由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的变化,从而引起事物无穷的运动和发展. 张载认为这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因此,张载的“气本论”显然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第一,张载强调气具有神妙不测的特性. 他认为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推动,便逐渐流行变易,这就是“化”。所谓“神”指的正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所引发的这种神妙不测的作用与功能. 第二,张载认为,能够在太虚中神妙不测地发生变化,这一点是气自身具有的. 这表明,“神”和“性”都是气所固有的. 它们决没有离开气而作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意义.还有的论者认为,张载曾说过,人一旦“大其心”

2便能达到“无一物非我”的境界,因此张载承认“心”是万物之

12《正蒙. 太和》

-- 274

862中国哲学初步

一源. 这其实是对张载思想的曲解. 联系《正蒙. 大心》篇全文和张载其他著作来考察,张载的意思显然是因为耳目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闻见不足以尽物”

1,而客观事物则是无限的,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其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2由此可见,张载重视人的思维的作用,但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如张载在《正蒙. 大心》篇另一处就提出,人的感官只能认出事物的表象,而“心”才能认识事物的性理. 所以,他说:“由象(徇)

[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

3这里张载说,心不应停留在“知象”

“存象”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但无论如何,“心”在张载的思想体系里仍属认识论范畴,而不具有万物本源的意义. 因此,张载不属于以心为本体的唯心论者.

1《语录》2《正蒙. 大心》3《正蒙. 大心》

-- 275

中国哲学初步962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 这一学派的奠基人是二程,集大成者为朱熹.“程”

指程氏兄弟. 大程为程颢(公元1032—1085年)

,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小程为程颐(公元103—1107年)

,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 周敦颐以“无极—太极”

为本体.二程为周氏的学生,他们以“理”

取代“太极”

,建立了“理本论”

,从而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朱”

为朱熹(公元1130—1200年)

,字元晦,又自称晦庵.承接了二程的思想,在理与气、一与多、理与欲、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全面贯彻了“理本论”。

他的博学,他在思想上的深刻性,无疑是后期封建社会所少有的. 但另一方面,在他以“三纲”

、“五常”

释“理”

从而使封建伦理获得本体意义时,他的理学又深为封建统治者所赏识.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由之,程朱的思想又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二程的著作已收入《二程全书》。朱熹的著作很多,在哲学方面主要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 276

072中国哲学初步

程颢、程颐的“理本论”

程颢、程颐两人是同胞兄弟,早年曾共学于周敦颐,后又一起创立了一个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成为宋明时期新儒学的奠基者和“洛学”

1的创始人. 由于两人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后人并称他们为二程.二程生活在北宋中叶,当时儒学重构的任务尚未完成.周敦颐最先建立了新儒学的理论系统,但他所描绘的宇宙生成模式由于融入了一些佛老因素而有失儒家道统的纯正. 张载和邵雍随后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张载以气为本有本体与实物、形上和形下不分的危险,邵雍的象数学则更多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只关心像“雷起于何处”

2这些具体问题. 因而,儒学要想复兴、要想满足人们更高的理智上的要求,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在理论上进行深化和提升,从而超越对事物是怎么样的现象描述,更进一步追问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二程开始把探究事物所以如此的原因即求理作为他们哲学活动的中心:

1程颢程颐是洛阳人,后人便称他们的学派叫“洛学”。

2据《二程集》载,一日,程颐走访邵雍,邵问程曰:“雷起于何处?”程答曰“起于起处”。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程颐并不关心邵雍所特别重视的那些事实问题,而把精力主要放在了与伦理有关的那些内容上.

-- 277

中国哲学初步172

“物理需是要穷,若言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若只言天只是离,地只是深,只是已辞,更有甚?”

最新小说: 全民种族模拟:开局成为蚁后 我!被PDD卖掉的世界冠军上单 重生归来的我,创造游戏世界 燃烧军团浮生记 乾坤世界有乾坤 种田领主,我的技能无限进化 无限敏捷之赠品的崛起 我的传奇币可提现 wargame之新的传奇 领主:兵种上古神魔,就问怎么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