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1)

1

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天是高的、地是深的这种事实判断的层面上,而必须穷究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的因由. 这个“之所以即”理“。由此,理成了新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几个范畴之一.所谓理,在二程那里,大致有三种可以互相贯通的涵义:首先,理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天下只有一个理“

,“理也者,实也,本也”。

2它不但具有永恒的普遍性,推至四海而准,质诸天地而不易,而且不依人意为转移:“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对它根本就谈不上存亡加减. 其次,理是指自然界中具体事物的准则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即所谓物理. 在二程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其所以然,这种所以然就是该事物之理,因此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理,一物有一物之理,万物各有其理:“凡眼前皆有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4触目所及都是物,每一物都有其所以如此的理,如火热有火热的理、水寒有水寒的理. 最后,理是指道德领域中应然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在人身上即为性理. 二程认为,和自然领域有

1《遗书》卷十五.2《遗书》卷十八、卷十一.3《遗书》卷二上.4《遗书》卷十九.

-- 278

272中国哲学初步

其必然的规律一样,人类社会也有其应然的法则,这些法则即理就构成了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标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1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的涵义虽有以上的差别,但并不意味着也有几种不同的理存在. 事实上,在二程看来,天理本身是唯一的,完满自足的;这种完满自足的天理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即为物理,体现在人身上即为性理,因而所谓物理、所谓性理其实并无根本的不同,它们因为共同体现了一理而可以互相贯通.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二程才说:“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

2,“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3.二程也并不否认气的存在,他们甚至认为万事万物之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气禀的不同,气禀的清浊、厚薄和偏正分别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但另一方面,二程又认为,气只是一种有聚散有生灭的物质性的东西,因而不能和理一样成为事物的共同本源.虽然任何事物最初都是由气凝聚而成,“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

4,但随着事物形体的演进和衰亡,气也就会随之消亡净尽,“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4. 由于造化本身拥有生生之理,气就得以不断地产生、不断地消亡,从而使世界万物永远保持着迁流不息的运动:”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

1《遗书》卷五、卷十九.2《易说. 系辞》3《遗书》卷二上.4《遗书》卷五.45 《遗书》卷十五.

-- 279

中国哲学初步372

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

5这里二程实际上已经间接地承认了理对气的本源和派生作用,在另外一个地方,二程更明确地表述:“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

1也就是说,理是气之本,理在气之先;和永恒不变的理相比,有限的气永远只能处于派生和从属的地位. 对这一点,二程在道器这对和理气关系非常密切的范畴里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在二程看来,道实际上就是理,器实际上就是气,道器和理气完全属于同一个层次.)表面上看,二程也承认道(理)器(气)之不能相分,认为离了阴阳之气就根本谈不上道,因而主张“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

2(大程甚至说:“器亦道,道亦器”)

,强调道就体现在气中;但另一方面,二程也坚决反对把道(理)和器(气)相混同,认为道是形而上的、永恒的本体,器则是形而下的、有生灭的物质性的东西,因而道比器更根本更重要,道器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本体和现象、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二程才批评张载的气本论是道器不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3

这就是说,道是形而上的东西,器则是形而下的东西,有的人将清虚一大之气看成道,其实这只是说器,并不是论道.理和气、道和器的关系一经确定,其他的问题相应地就可以得

1《易说. 系辞》卷一.2《遗书》卷四.3《遗书》卷十一.

-- 280

472中国哲学初步

到合乎逻辑的解决,因为在二程的思想体系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如何解决直接决定着其系统的逻辑发展.首先,在认识论上,由于理在事中、道在器中,所以二程主张有一个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过程.“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

1因为一物有一物之理,万物各有其理,所以二程认为格物的范围应当无所限制:“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

1

无论天之高、地之厚,还是某一事物的来龙去脉,人们都应了解、研究. 格物的程序应当循序渐进:“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2也就是说,人们慢慢地、有序地认识事,到了一定时候,自然豁然开朗. 值得注意的是,二程这里所谓“格物”并不是一种纯理智上的知识追求,而只是一种“明善”的手段,其终极目的是成圣成贤.而在他们看来,物理和性理本来就是相通的,所以外求物理最终仍须落实到人自身,从而达到“理与己一”。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二程又说,格物穷理并不是需要穷尽天下之物,只要在一事上穷尽,其它的均可类推,而这种“一事”的最好选择便是人自身:“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

3

其次,关于人性问题,二程认为,理和气分别构成了它的两面,理赋予人即为“天命之性”

,人禀气即形成“气质之

1《遗书》卷二十五.12《遗书》卷一八.3《遗书》卷二上.

-- 281

中国哲学初步572

性“

“性字不可一概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

1

就天命之性而言,因为它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天理本身在二程看来没有不善的,所以它也就是全善的、天然自足的;而气质之性则是恶的来源,禀气的厚薄和偏正直接决定着人的善恶和智愚:“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2小程进而把“气禀之性”归结为“才”

,认为“性无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 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之善不善由气之有偏正也.”

3禀得气之清者为正,其才也善;禀得气之浊者为偏,其才也不善,善与不善完全由气来决定.把气归结为才就使二程既能有效地坚持性善论,又较好地解释了恶的来源.最后,关于修养方法,由于二程坚持天道性命通一无二,所以由“诚敬”入手以达物我一体、内外合一就成了他们所选择的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义礼智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4在二程看来,既然我们的先天本性是全善的,只是由于后天气质的障蔽而有所污坏,那么就需要一种修养的功夫加以澄治,以恢复其本然之善. 修养的第一步是“先

1《遗书》卷二四.2《遗书》卷一.3《外书》卷七.4《遗书》卷一.

-- 282

672中国哲学初步

识得此理“

,然后以诚敬存之,因为只有先了解了这种先天本善的理是什么,然后才能在行动上加以修持. 但这里大程和小程稍有区别:对大程来说,既然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物理和性理同出一源,那么我们也就不必过分地执著于外在世界,只要反观自身就可以了;而小程却主张有一个外求物理、循序渐进的过程,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然后才能豁然贯通. 大程的修养方法可以说开了心学的先声,而小程的格物论则被稍后的朱熹继承和发扬.

理一分殊:借佛教观念确立层级结构

“理一分殊”

是朱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朱熹哲学的核心. 从形式上看,它讨论的是抽象的一般和具体的个别之间的关系;不惟朱熹,宋明时期的其他理学家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从内容上看,由于宋明理学家并非在这个命题上作一种纯粹的哲学知识探讨,而是将它作为一种价值论,去讨论渗透于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人”活动,所以我们又可将这个命题看作是宋明理学家关于人、人的生活的基本方式、法则和规范体系的一个总原则. 它是传统儒家圣人观发展到宋明时期有关个人的共同意义观念的又一个丰富内容.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这一命题的全面论述,当然是具有代表性的.最初提出“理一分殊”

雏形的是北宋周敦颐:“是万为一,

-- 283

中国哲学初步772

一实万分.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最新小说: wargame之新的传奇 乾坤世界有乾坤 我的传奇币可提现 无限敏捷之赠品的崛起 领主:兵种上古神魔,就问怎么输 种田领主,我的技能无限进化 我!被PDD卖掉的世界冠军上单 全民种族模拟:开局成为蚁后 重生归来的我,创造游戏世界 燃烧军团浮生记